观前提示

这是“诗词公开课”系列的第一篇文章,本系列内的大部分文章均参考自B站UP主诗词那个李四维的视频内容,同时也会参考其他文献进行补充。内容仅供个人学习使用,严禁进行商务用途,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
平仄概念和基本规律

我们从小学到高中学过的古诗词,一多半都是格律诗词,包括绝句律、诗词和曲。我们先来研究绝句和律诗,也就是所谓的近体诗。汉字的声调就像音乐里面的音符,要让声调符合一定的规律来排列,才能让它读起来朗朗上口,这就是诗词格律的由来。这个排列的规律其实非常简单,只需要给你一个概念和一条公理,便可以自己推导出这个规律是什么。

一个概念叫做平仄。众所周知,汉字的声调分为阴平、阳平、上声、去声(ā, á, ǎ, à)四种,在现代汉语中,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:

  • 阴平和阳平(ā, á)叫做平声
  • 上声和去声(ǎ, à)叫做仄声

这个就叫做平仄,下面我们用红色字体来表示平声,绿色字体表示仄声,进行一个简单的练习。

春夏秋冬chūn xià qiū dōng
东西南北dōng xī nán běi
赵钱孙李zhào qián sūn lǐ
展开答案



chūnxiàqiūdōng

dōng西nánběi
zhàoqiánsūn

想必这部分很容易掌握,接下来要记住一条公理,叫做: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[1]。即在七言绝句中,第一、三、五字不一定要符合平仄,但是第二、四、六字则必须严格要求符合平仄。所以我们在读诗的时候,也要关注它二、四、六字的平仄。以下面这首诗为例,请各位分析它二、四、六字上的格律有什么规律:

从军行七首·其四
王昌龄

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。
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

不难看出,这首诗每一句的第二、四、六字所对应的平仄关系分别为:

仄平仄、平仄平、平仄平、仄平仄

看起来似乎特别整齐,并且存在一定的规律。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几首诗,看看里面会不会存在相同的规律。

咏柳
贺知章

碧玉妆成一树高,万条垂下绿丝绦。
不知细叶谁裁出,二月春风似剪刀。

芙蓉楼送辛渐
王昌龄

寒雨连江夜入吴,平明送客楚山孤。
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。

早发白帝城
李白

朝辞白帝彩云间,千里江陵一日还。
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。

客中作
李白

兰陵美酒郁金香,玉碗盛来琥珀光。
但使主人能醉客,不知何处是他乡。

下面公布结果:前两首诗的第二、四、六字的平仄关系均为仄平仄、平仄平、平仄平、仄平仄,而后面两首词的偶数字平仄关系则为:平仄平、仄平仄、仄平仄、平仄平

由此可以得出,七言绝句中,二、四、六字的平仄是非常整齐的,只有上面两种排列方法,我们把前面一种叫做仄起式,后面一种叫做平起式。这就是诗词格律中最基础的内容。

近体诗平仄押韵

前面讲的都是绝句,其实律诗也是一样,还是遵循我们上面提到的一个概念和一条公理。我们对照下面这首诗,来自行推导下七言律诗的格律是怎样的。

七律·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
毛泽东

钟山风雨起苍黄,百万雄师过大江。
虎踞龙盘今胜昔,天翻地覆慨而慷。
宜将剩勇追穷寇,不可沽名学霸王。
天若有情天亦老,人间正道是沧桑。

不难看出,其偶数字的平仄为:

平仄平、仄平仄、仄平仄、平仄平
平仄平、仄平仄、仄平仄、平仄平

也就是将上面七绝的格律重复了一遍,依然是原来的规则。刚才讲的都是七言诗,其实五言诗也遵循同一个规则,我们可以来看看下面两首诗:

夜宿山寺
李白

危楼高百尺,手可摘星辰。
不敢高声语,恐惊天上人。

秋浦歌十七首·十五
李白

白发三千丈,缘愁似个长。
不知明镜里,何处得秋霜。

不难看出,他们的第二、四字分别为:

平仄、仄平、仄平、平仄
仄平、平仄、平仄、仄平

五言诗的平仄,相当于把七言诗的前两个字给截掉,剩下的就全部一样了。五言律诗也是同一个道理,就是将五言绝句的格律重复一遍,这里就不再赘述了。

在这里补充一点,我们一直在说“一三五不论;二四六分明”,那么第七个字又是怎么样的?诗的第七个字的平仄是由押韵决定的,古体诗和近体诗都是必须要押韵的,而且平声只跟平声押韵,仄声只跟仄声押韵。不同的是,在近体诗中,大多数都是押平声韵,所以近体诗每一句的第七个字,在押韵的情况下就是平声,在不押韵的情况下,就只能用仄声,这便是第七个字的平仄规律。

对于近体诗,押韵的位置是固定死的,非常容易掌握。简单来说就是:偶数句一定押韵,第一句可押韵可不押韵,除第一句外的奇数句一定不押韵。也就是说绝句第二、四句必须押韵,第二、四句的最后一个字也必须是平声,第一句可押韵可不押韵,押韵时是平声,不押韵时是仄声,第三句一定不押韵,所以最后一个字一定用仄声。大家可以通过下面这几首诗来巩固一下前面学到的知识:

登鹳雀楼
王之涣

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
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

秋日湖上
薛莹

落日五湖游,烟波处处愁。
浮沉千古事,谁与问东流?

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
刘禹锡

巴山楚水凄凉地,二十三年弃置身。
怀旧空吟闻笛赋,到乡翻似烂柯人。
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。
今日听君歌一曲,暂凭杯酒长精神。

过零丁洋
文天祥

辛苦遭逢起一经,干戈寥落四周星。
山河破碎风飘絮,身世浮沉雨打萍。
惶恐滩头说惶恐,零丁洋里叹零丁。
人生自古谁无死?留取丹心照汗青。

第七个字的平仄非常的简单,而押韵涉及到一些稍微有点难的内容,我们后面再来讲。

读到这里,你便已经掌握了近体诗最基本的规律,通关了诗词格律的第一层。现在可以回想一下你学过的、背过的近体诗,有没有什么诗是不符合我们前面所说的“仄平仄、平仄平”的规律呢?

后续内容持续更新中…


  1. 此事在红楼梦中亦有记载。《红楼梦·第四八回》:「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,又有对的极工的,又有不对的,又听见说:『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』看古人的诗上,亦有顺的,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,所以天天疑惑。 」 ↩︎